避免香港的數據外洩罰款:專家建議
保護客戶資訊不僅是良好做法,更是法律規定。根據香港《個人資料(私隱)條例》(PDPO),企業必須採取合理步驟保障個人資料。單次數據外洩可能導致嚴重後果,從聲譽損害到最高 100 萬港元的罰款,若涉及刑事責任,罰款可能更高。對中小企業而言,健全的數據保護現已成為合規及維繫客戶信任的關鍵。
什麼構成數據外洩?
《個人資料(私隱)條例》並未以法定術語定義「數據外洩」,但私隱專員將其視為任何涉及個人資料的以下事件:
香港常見例子包括:
- 將個人資料發送給錯誤收件人(例如電郵地址錯誤)
- 未經授權的系統入侵(黑客攻擊、惡意軟件感染)
- 含有未加密個人資料的設備遺失或被盜
- 密碼安全性不足或訪問控制薄弱,導致未經授權進入
- 未經同意在網上發布個人資料
注意: 即使是輕微的操作錯誤(例如在給客戶的電郵中附上錯誤文件),也可能構成《個人資料(私隱)條例》下的數據保障原則(DPPs)違規,尤其涉及原則 4(數據安全)。
違反《個人資料(私隱)條例》的法律後果是什麼?
根據《個人資料(私隱)條例》,個人資料私隱專員有權:
- 調查涉嫌違反條例的行為
- 根據第 50 條發出執法通知,指令採取補救行動
- 直接檢控特定罪行(例如第 64 條下的「起底」罪行、不遵守執法通知等),或將案件轉介司法部門或警方
重要提示: 目前《個人資料(私隱)條例》並未規定強制性數據外洩通知要求,但專員強烈建議,若外洩對受影響人士構成真實傷害風險,應自願通知。政府在 2021 年提出的強制性制度建議截至 2025 年尚未生效。
企業如何預防數據外洩?
2025 年實用的數據安全措施包括:
員工培訓
- 定期提供有關依循數據保障原則處理個人資料的培訓
- 開展釣魚攻擊模擬訓練,並舉辦有關密碼安全及安全使用電郵的意識簡介會
加密敏感數據
- 對設備、數據庫及便攜式存儲設備使用強加密技術
- 要求系統訪問採用多因素認證
限制訪問權限
- 遵循「知需原則」(僅授予完成工作所需的最小權限)
- 員工離職或調動時立即撤銷訪問權限
更新軟件
- 及時安裝安全補丁
- 定期進行 IT 安全審計以識別漏洞
與數據處理商的合約保障
- 若外包數據處理工作,需訂立書面合約,要求對方遵守《個人資料(私隱)條例》下的安全義務(原則 4 (2))
若發生數據外洩應如何處理?
若發生數據外洩:
- 控制外洩情況:例如停用受損帳戶、將受影響系統離線、盡可能找回遺失設備。
- 評估風險:確定涉及的數據類型、受影響人數及潛在傷害。
- 通知私隱專員:雖非強制要求,但在存在真實傷害風險時建議通知,並使用專員的數據外洩通知表格。
- 告知受影響人士:在適當情況下通知他們,以便採取防護措施。
- 記錄事件:保留有關事件經過、已採取的補救措施及後續行動的記錄。
- 檢討與改進:更新政策及培訓內容,防止再次發生。
清晰的事件應對計劃可減少法律責任風險,並有助於維持客戶信任。
Ask.Legal 如何協助預防數據外洩?
Ask.Legal 提供人工智能風險評估工具,幫助企業:
- 識別數據處理中的弱點
- 生成明確的改進行動步驟以提升合規性
- 審查合約中存在缺陷的數據條款
- 即時了解香港數據外洩法例的最新法律動態
這項服務高效、私密,專為忙碌的專業人士設計。
有任何法律問題?立即使用Ask.Legal——我們的人工智能法律助理24小時為您提供專業支援。